贺勇教授专访:个体化、精准化,深入剖析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栓策略与出血风险管理
随着冠心病患者长期缺血风险认识的深入和介入治疗技术的革新,“一刀切”的抗栓模式已成为历史,个体化、精准化、动态化的抗栓策略制定成为核心趋势。2025年8月15-16日,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。会议期
随着冠心病患者长期缺血风险认识的深入和介入治疗技术的革新,“一刀切”的抗栓模式已成为历史,个体化、精准化、动态化的抗栓策略制定成为核心趋势。2025年8月15-16日,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。会议期
石榴并不是新鲜事物。它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文化寓意,在西亚更是象征智慧与生命。可如今,石榴站在了健康科普的舞台上,不再是节日果盘里的点缀,而是被赋予了“心血管卫士”的身份。
你是不是也发现,水果摊上,石榴又红了。有人说它是“心脏的守护者”,也有人担心它“对心脏病人不太友好”。一边是铺天盖地的保健宣传,一边是医生门诊里反复叮嘱的饮食控制。
看上去“硬核”的医学问题,而是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小动作、小决定、小习惯。熬夜,这个被大家广泛“讨伐”的健康杀手,其实在加速冠心病的排行榜里,仅排名第五。
38岁的杨凤岚是一家纺织厂的工人,从18岁进入工厂,到如今已经整整二十年。她几乎把一生都耗在轰鸣的机器声和弥漫的纱布粉尘里。纺织厂车间昼夜运转,三班倒让人长期作息紊乱。杨凤岚常常在凌晨班结束后,草草啃几口馒头或泡面,倒头便睡。饮食单调油腻,水果和新鲜蔬菜极少出
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:防止血栓形成,是预防心梗的“保命药”。切勿自行停用。
吃个月饼而已,怎么就能吃进医院?这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。但对有冠心病的人来说,这可不是危言耸听。别说两个,有时候,一个月饼下肚,身体就已经在隐隐报警。不是说中秋节就不能吃点甜的、香的、圆的,而是吃之前,得知道自己身体到底“扛不扛得住”。
在召开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(ESC 2025)上,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雪燕/袁晋青教授团队带来9项研究成果。研究方向聚焦冠心病血栓、炎症及老年心血管。其中1项Oral及1项Moderated Poster聚焦于凝血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预后中的预
饭吃完,碗一推,身子一歪,靠在沙发上眯一会儿——这画面,太常见。尤其是退休的大爷大妈,吃饱了就想“缓缓”。但你知道吗,医生们观察半年发现,冠心病患者如果饭后立刻躺平不动,身体可能悄悄发生8个明显变化,不是舒服,而是埋下隐患。
我们吃的“盐”主要指的是钠。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但过量摄入则会成为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前几天,小区门口的早餐摊照常开张,卖油条的大姐却一脸难过,说老张走了,才54岁,人好好的,怎么说没就没了。
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,是冠心病的重要血运重建方式。本次课程将围绕当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技术难点、重点和关键问题的进行系统讲述。
会议最新进展将定期在官方网站公布,欢迎登录www.chinaheartcongress.com了解查询最新动态。
会议最新进展将定期在官方网站公布,欢迎登录www.chinaheartcongress.com了解查询最新动态。
以下是冠心病治疗中常用的各类药物,按类别及作用机制分类列出,涵盖药物特点与核心注意事项,内容以临床常用性为筛选原则,确保简洁实用:
白酒这东西,在很多中国人的餐桌上,是“仪式”,是“感情”,更是“场面”。但说句让人不太爱听的实话:对冠心病患者而言,白酒从来不是“朋友”,更像是那个你明知不合适、却又时不时忍不住回头的人。
天气一凉,门诊里胸口发闷、心慌气短的病人明显多了起来。尤其是有冠心病病史的老年人,像老李这样的,一个个脸色蜡黄、手脚冰凉,坐在诊室里一句话不说,眼神里全是“不妙”。
会议最新进展将定期在官方网站公布,欢迎登录www.chinaheartcongress.com了解查询最新动态。
“支架撑住的,是血管,撑不住的,是生活方式。”这句话,是一位心内科医生在门诊中最常说的一句感叹。冠心病,并非一次手术就能终结的战斗,而是长期博弈的慢性疾病。
冠心病作为高发心血管疾病,其诊疗精准度与长期管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预后。9月13日,2025年中国心脏大会(CHC2025)特设的“冠心病论坛” 将以直播形式亮相。这是一场聚焦冠心病核心诊疗议题的专业论坛,将汇聚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冠心病诊疗精进路径与慢病管理优化策